本报讯 (记者付亚萍)日前,由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和中国食品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肉类科技30年暨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学术活动在京举办。来自科技部、农业部、工信部、国家食药监总局、中国农村发展中心和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北京二商集团、双汇集团等肉类加工和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代表300余人就中国肉类科技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30年来,我国肉类科技无论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还是在基础科学攻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批民族品牌肉类企业已成长为全球知名的上市公司,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肉制品深加工比重逐年上升,肉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中国肉类科技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成长壮大的30年。据介绍,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创建于1986年,是亚洲目前唯一的一所肉类食品专业性研究机构,累计取得科技成果千余项。近年来,该中心不断针对肉类行业关键性、基础性、共性的问题,进行实用化、配套化的工程开发,并向企业推广,以此来不断增加肉类工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肉类工业走“提高效益,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集约化道路。
此次学术活动不仅对中国近30年来的科技发展做了全面的回顾,同时也指出了我国肉类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与会专家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与肉类相关的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就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做了详细的阐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研究员就食品安全的检测做了主题讲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首席科学家吴永宁研究员针对肉类食品安全与诚信体系认识与误区做了精彩发言。此外,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颖研究员综述了目前肉制品掺假鉴别的主要方法,分析总结了各类方法的优劣及应用范围,并对该类研究目前存在的技术瓶颈及后续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徐幸莲教授介绍了通过研究肌肉蛋白结构、加工特性形成、调控与改善机理,以优化产品的配方设计与加工参数,开发新产品,改善产品质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孔保华教授主要介绍了丁香、迷迭香、桂皮、甘草4种香料的提取物抑制肉制品氧化裂变的研究。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陈曦博士介绍了该团队以贵州传统酸肉中选育乳酸菌和葡萄球菌作为发酵剂,研究对畜肉发酵制品食用安全性、风味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表明传统酸肉制品中的菌种具有优良的发酵特性。
为表彰在中国肉类科技发展过程中做过突出贡献的企业、企业家及科技工作者,主办方为18家企业和18位企业家分别颁发了“中国肉类科技30年功勋奖—企业奖”“中国肉类科技30年功勋奖—企业家奖”。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等16位科技工作者获得了“中国肉类科技30年功勋奖—科技工作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