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僵尸肉"引发重拳打击肉类违法
2016年01月14日   作者:管理员   阅读次数:2492

图为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张万刚。中国经济网记者韩肖/摄

2015年曝出的各地发现“僵尸肉”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对此,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张万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主任钟凯三位专家一致认为,走私的冻肉包括“僵尸肉”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正规的检验检疫,可能有携带细菌或病毒的危险,过期冷冻和反复冻融会降低其营养价值和加工特性。打击包括“僵尸肉”在内的肉类违法势在必行,食品监管部门需加大打击走私力度。

“僵尸肉”事件引关注

2015年6月,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行动的成果让人震惊,“70后”猪蹄、“80后”鸡翅……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途径,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百姓餐桌上。“僵尸肉”真的存在吗?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食品“保质期”的高度关注,究竟什么是食品的保质期?不同国家对食品保质期有何不同的要求?过了保质期的食品该如何处理?

中国经济网舆情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6月20日至7月31日共监测到相关新闻报道16251条,博客343篇,论坛3495条,微博122111条,微信31148条。从该事件的网络舆情占比图可以看出,除新闻媒体报道外,“僵尸肉”也在微信和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引爆舆情,而论坛和博客的讨论相对较少。

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6月23日一篇题为《10万余吨走私冻肉销往全国 部分“肉龄”达40年》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对此事发表评论和跟踪报道,舆情热度达到峰值,而7月9日,“僵尸肉”剧情逆转,再次将舆论推向高峰。

从话题地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云南、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相关舆情热度较高,其次为四川、河南、江苏、浙江、辽宁。

专家指出:应重拳打击各类肉类违法

周光宏、张万刚、钟凯三位专家表示,“僵尸肉”应定义为“走私的严重过期冻肉”。其本质是利益驱动的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而且过期冷冻和反复冻融会降低其营养价值和加工特性。从纯科学角度讲,肉类违法未必带来实际健康问题,但由于脱离了正常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因此不可接受。但也应该注意到,过期肉、变质肉、走私肉、病死肉等仍是国内常见的肉类违法。

对于打击“僵尸肉”的出现,三位专家建议,在提高企业和国民的法制观念,建设信息化、可追溯的国内肉类市场流通与质量监管体系的同时,要从经济杠杆的角度加以解决,加强国内肉类生产加工与规范国际肉类进口贸易保障供给。

 

相关链接:http://news.sanqin.com/2016/0112/175136.shtml